4月25日,国际能源署(IEA)发布报告《中国建设全国统一电力市场:电力现货市场路径》。报告建议提升省级区域之间的电力协调程度,建设协同运行的电力现货市场体系将促进电力更大范围的资源共享。
(资料图片)
几天之前,在4月12日国新办举行的“权威部门话开局”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国家能源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将加快建设全国统一电力市场体系。
在2015年中国开启新一轮电力体制改革之后,省级电力市场改革和中长期电力市场逐渐发展起来。2022年1月,国家发改委和国家能源局联合发布了《关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电力市场体系的指导意见》(118号文)一文。
118号文提出:到2025年,全国统一电力市场体系初步建成,国家市场与省(区、市)/区域市场协同运行。到2030年,全国统一电力市场体系基本建成,适应新型电力系统要求,国家市场与省(区、市)/区域市场联合运行,新能源全面参与市场交易,市场主体平等竞争、自主选择,电力资源在全国范围内得到进一步优化配置。
市场化亟待加速
IEA报告认为提升全国范围内的资源优化配置需要在国家层面对省级市场进行协调。
目前我国发电资源和用电需求在地理上呈现较大的不均衡。无论是当前发电主力火电所需要的煤炭、还是新能源中的风光资源,都处在远离经济发达、用电量大的东南沿海地区。
建设长距离输电线路是我国进行电力资源调配的主要方式。而目前跨省、跨区域的电力电量市场化交易是由单向的实际交割中长期合约为主。这一方式缺乏对电力的灵活性调配。高性价比的资源共享将需要更加灵活的交易安排,并需完善不同时空尺度下合同的衔接。
2017 年开始,为促进省间电力流通并减少“弃风弃光”现象,国家电网区域的省间电力现货试点在“两级市场模式”下可延展为与现有省级市场相平行的国家级现货市场。这一市场将可以更好的促进资源共享,并保障各省在市场设计和调度规划上的自主权。
近两年来,我国电力供需形势逐渐紧张。而有关研究发现,加强电力资源在更大范围的调度有利于缓解电力供需紧张,减少不必要的电源投资。
2022年6月,卓尔德环境研究(北京)中心与能源与清洁空⽓研究中心联合发布了最新研究报告《构建“新型电力系统”与容量充足性——基于需求高峰时刻可得发电资源的实证分析》(以下简称“报告”)。报告认为华东地区如果将系统平衡区域从省级扩大到区域,可以一次性避免新建超过3000万千瓦可控电源,节省约900亿人民币的投资。⽽在华中地区,也可以通过这⼀⽅式节省11%的新增装机需求。
更大范围、更短时间内的电力资源调配是解决拉闸限电或其他电力短缺问题的好方法。而更大强度、范围的电力市场化改革,乃至全国统一电力市场的建设和完善,都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途径。
多方博弈难题
但在电力供需持续偏紧、“双碳”目标不断推进的大背景下,全国电力市场建设还存在诸多难题待解。
2022年夏季,川渝地区出现持续高温干旱天气,造成严重的电力短缺问题。这引发了部分四川本地居民对于四川水电持续外送东部地区的不满。抛开四川电网结构和建设不足以支撑水电本地消纳的问题来看。高温时期水电外送也能够折射出部分全国统一电力市场的潜在问题。
首先就是经济发达地区可能存在对落后地区的电力“掠夺”。我国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目前普遍电价水平较高。在不存在技术障碍、完全考虑经济性的全国统一市场情况下,东部地区可以高价购买西南、西北地区的廉价电力,保障自身的电力供给。
从发电企业的角度考虑,同等条件下,更有可能选择价格更优惠的全国市场,而并非本地市场。
其次,西南、西北地区的廉价可再生能源电力具备绿色属性,但没有相应的价值置换。在东部地区购买了西部地区的绿色电力之后,满足了自身的碳中和需求。但西部地区虽然贡献了绿色电力,但却无法助力本地的“双碳”进程。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