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某公众号发布了一则名为《今年全市已查获酒醉驾624起,其中女司机25人,有你认识的吗?她们最高的喝了多少?》的文章,引起热议。这样的标题之所以引发舆论激烈批评主要有以下原因,广告营销同样需要予以警醒。
人为泛化制造群体标签
【资料图】
在涉酒驾这个特定议题上,男性和女性并没有任何原则性的区分必要。推文使用“其中女司机25人”“她们喝了多少”这类容易引起舆论对女性酒驾人群高关注度的标题,会诱导舆论不自觉地形成对女性群体的不友好感。还有此前出现的“低端人口”和“小镇做题家”等归类标签化描述,同样引发了社会舆论的一致批评。做舆论宣传和广告营销,要谨慎使用这类带有不友好意图的标签,特别是在涉及性别和地域等容易引发争论争吵的话题上。
【案例一】
某挂耳咖啡包上出现的标语,“每一个职场妈妈都欠孩子一句对不起”,网友质疑其歧视职场女性。品牌表示,“此标语是填在周五咖啡包上,目的是希望周六周日妈妈可以多陪小孩子,确实欠妥当。”而有争议的背后其实是暴露出此广告标语存在刻板化女性印象和性别歧视等问题。
【案例二】
某海外公司刊登了一则招聘广告,“我们为您提供一个面向未来的、有创造性的合作团队,在一个年轻的、高度积极的团队中,在一个非常有趣的、多样化的主题环境中......”。其中,“年轻”这个词与年龄直接相关。这种与年龄相关的印象,又因为 “高度积极”和 “充满活力”这样的说法而得到加强,因为这些形容词通常会被理解为年轻人的特征。
为了避免广告中出现给人年龄歧视的感觉,文案中要尽量避免使用通常被认为归属于某些特定年龄段特征的用词,拒绝给广告内容所面向的受众“贴标签”。
这些“贴标签”的广告虽然具有商业性质,但是其影响不仅限于产品意识和产品偏好,还会对目标受众的信念、价值观甚至是社会行为产生潜移默化的改变。这些社会中本就存在的某些歧视,又会进一步通过广告的形式对外宣扬,再次加深社会对于该群体的歧视。所以,广告营销同样要注意避免人为泛化制造群体标签。
语言一旦渲染过度容易适得其反
语言在尺度和分寸上的拿捏,历来就考验宣传工作者及广告营销人把握舆论和营销规律的能力。受新媒体宣传和营销的KPI需求影响,文案撰写人员在创作时就会有意识地将“越新奇越容易引发关注”的社交媒体特点奉为从业圭臬,而全然不顾一旦过度过分而引发负面舆论的风险隐患。
在广告宣传中,存在“夸大性广告”这一类违法广告类别。这类广告常通过滥用溢美之词,甚至是违反科学规律的结论,对商品或者服务进行不切实际的宣传,诱骗他人过高估计广告中宣传产品的质量、性质和功效,但这种营销宣传往往会适得其反,受到法律的制裁。
某韩国知名手机品牌被罚1400万澳元,原因是当地消费者委员会ACCC认为其在广告中夸大了其手机的防水性能。该品牌投放的广告素材中为表现差异化吸引购买,频繁出现水下拍照、游泳和下海等场景,但实际上一些用户在模仿了类似使用场景后,手机遭遇进水腐蚀,而进水又不能保修,只能无奈报废,夸大宣传的广告最终都会对品牌声誉造成极大的影响。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央广网”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24小时报料热线400-800-0088;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线上投诉。版权声明: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